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口述中国治理】从社会实践中思考和研究公共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2-31 阅读数:

聚焦中国治理实践,讲好中国治理故事,理解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推出《口述中国治理》系列讲座,旨在通过邀请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以亲历者的视角再现当代中国治理领域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并分享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的真知灼见,促进我院师生对中国治理的深刻理解,为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2024年11月23日“口述中国治理”系列讲座之一在端生楼207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信访高等教育联盟主席、全国信访领域第一家专业智库“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全国唯一公开发行信访理论刊物《信访与治理研究》创办人张宗林,为师生们做“从社会实践中思考和研究公共管理的科学性”的主题讲座。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傅广宛、翟校义,中国政法大学信访与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所研究员王凯参加活动。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湘军主持。

张宗林曾任北京市信访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对政府决策与信访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学者他出版了多部专著,研究成果丰硕。本次讲座,他以“从社会实践中思考和研究公共管理的科学性”为题,分享了自己对公共管理学科科学性的思考。

张宗林通过国企改制和知青回城两个案例,阐述了自己对公共管理的见解。张宗林指出,上世纪90代国企改革的动力来自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它经历了从初期的“让利放权”到后期的制度性改革。在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未能完全奏效,后期制度性改革则对提高企业活力和缓解政府财政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国企改制也带来了数千万工人下岗、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由此突出了改革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支持的重要性。张宗林藉此强调,以决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公共管理,往往不是十全十美的,决策过程总是伴随着相应代价的付出,这在现实的公共管理中难以避免,决策者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尽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知青回城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最高领导者的决策是推动知青回城的重要力量。张宗林认为这一决策的背后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另一特征:公共管理是以将社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为目标的管理。上山下乡运动号召了一两千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开启“再教育”,这些青年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知青回城的必要性体现在其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但是,返城知青的安置是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许多具体措施。从决策做出到基本解决问题,经历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结合两个案例,张宗林进一步强调,公共管理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原则,以制定公共政策为主要手段。

张宗林指出,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其科学性毋庸置疑。然而,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国家机关中,对公共管理专业性的重视仍显不足。目前公共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重实践轻理论、决策短视等问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将有助于消解这些问题。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张宗林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