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学工 >> 党团学工 >> 正文

研究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2024年第3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2 阅读数:


2024年5月22日上午8:40—11:30,2024年第3期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在研究生院教学图书综合楼0204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 “公共决策环境、进程及其细节因素”的主题展开,张永理老师主持,由刘行思与莫旭洁两位同学主讲。

第一位主讲者刘行思同学分享的是美国学者堀田江理女士(Eri Hotta,1971-)的《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Japan 1941: Countdown To Infamy)一书。

刘行思同学主要从作者简况、内容简介、该书主要内容和阅读启发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作了全书的思维导图。关于该书的核心思想,刘行思同学分享主要如下:该书从日本国内政治的角度分析偷袭珍珠港事件前八个月的若干历史细节,审视整个事件的决策过程。作者描述了日本政府和军队在1941年面临的两难处境。日本自1937年入侵中国后,耗尽人力和有限的资源,经济也每况愈下。日本的统治阶层在对外是否继续扩张的问题上严重分裂,甚至在军队高层中也不乏质疑者,军方强硬派内部亦有人认为如果美国开战,日本将必输无疑。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要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置于不必要的危难之中呢?通过深度剖析许多当时日本政府高层决策者会议记录等第一手资料,书中逐一刻画这些将国家引向灾难的存疑者、谋划者和所谓的爱国者的动机及作为。作者笔下的是一个很少被投去关注目光的战时日本政治困局,而这一过程必将重构我们对太平洋战争的认识。

第一个重点:为什么说战争没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日本必败的命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日本国内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比如日本兵役法对士兵的标准不断降低,最低身高要求从155厘米降低到150厘米。战争还导致日本粮食短缺,资源也极度匮乏。1941年4月,日本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叫做总力战研究所。经过对各国外交政策模拟和战略形势分析,该研究小组做出的结论很明确,一旦日本与美国开战,日本必败无疑。结论认为,美国和日本如果爆发战争,最初日本可能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上风,但随后将陷入僵持,随着日本资源不断被耗尽,最终必将失败。日本太平洋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也曾经表示,美国和日本的战争势必拖上好几年时间,而结果是日本的资源不断被耗尽,最终日本一贫如洗。

第二个重点:为什么日本普遍认为与美国的战争必败,却坚持要打这样一场战争?首先,日本随着战线不断拉长,导致美国不断收紧对日本的资源出口,石油、橡胶、粮食越来越匮乏,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1931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致日本在国际上臭名昭著,国际环境是失道寡助。日本的南进政策使得日本与英国、法国、荷兰、美国关系急剧恶化,导致美国对日本所有飞机进口、金属材料实行道义禁运和严格管控石油、工业材料出口日本。英美国家也加大对中国的援助。这一切,都让日本非常恼火,日本就与意大利、德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遏制美国等国家。加上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猖獗和日本的赌徒心态,日本在侵略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个重点:日本做出这样看似矛盾的决定,与日本的政治体制有什么关系?与当时日本的宪法和天皇制度、日本当时的军队和政府的关系制度、军队内部海军与陆军的关系制度直接相关。

在概述该书的核心观点后,刘行思同学又谈到这本书对自己的启示:一是关于该书题目和各章标题,《日本大败局》几个字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注定会输的战争,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内容。各章标题设置简明,概括性强。

二是关于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分析法,这本书根据当时高层决策时的会议原始记录、有关政策法规、高层领导讲话等原始文献,分析那些将国家引向灾难的存疑者、谋划者和所谓的爱国者的动机及作为,展示了当一个强大国家的政治体系失灵时可能带来的全球性危险,展现出理性是如何被吞没的。其次是案例分析法,该书通过选取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分析,力图揭示一群聪明且爱国的决策者们是如何将国家引向灾难的。

三是研究立场,价值中立。该书中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历史的史料,不加入任何作者的主观色彩,有相对理性和客观的史观。

四是关于选材和案例描述。通过历史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叙述,抓住历史的关键细节,行文清晰简练,避免了一些同类题材著作的冗赘感。

张永理老师在点评中补充道:这本书很有现实意义,当今我国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有时间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从专业角度来讲,这也是公共危机管理或应急管理专业的必读书之一。从论文写作中的借鉴来看,我们还可以学习这本书的以下几个突出亮点:

一是关于该书的标题。一个是“countdown”,原意是指火箭、导弹发射或者核弹爆炸前的准备阶段时间计算、倒计时;重要事件、军队发起进攻前的倒计时、倒读数。这里是指1941年4月至12月7日的日本高层决策偷袭珍珠港这8个月时间。另一个是“Infamy”,原意是指臭名昭著、丑事;法律上是指因犯重罪而丧失公权。这里是指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国际信用丧失殆尽和偷袭珍珠港导致二战中惨败而在国际法中的合法性困境。这本书题目的中文翻译符合严复先生的信、达、雅标准,比英文原标题更能表达作者的本意。标题的英文和中文翻译都很醒目且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除此之外,标题还限定了研究的时间范围,截取历史的一个时间段进行系统分析,避免泛泛而谈。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学习的重点。

二是该书中的问题意识,这一方面我在这里重点讲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也成为一些历史学者、小说家、影视剧导演关注的对象和创作题材的来源,以此事件为题的著作非常多,就研究对象来说是一个老题材,并不独特和新颖,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能够别出心裁,匠心独具,旧题新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该书中蕴含着学术研究中三个鲜明的问题意识:

1)日美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巨大,日本对美国开战必败无疑,这场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是当时日本高层决策者的共识,为什么他们最终还是做出了对美国开战的决策?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次日本却是“知己知彼,一败涂地”,典型的“不作就不会死”:明知前面是悬崖,却仍然加大油门往前冲,最终车毁人亡。

在高层认知方面,日本的高层决策者中有不少人曾经到美国留过学,外派到美国工作过多年,是典型的“美国通”,他们本人对美国很有好感,在心理上对美国是认同的,在感情上是亲美的,非常清楚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他们都认为对美国开战不明智的愚蠢之举。

在数据对比方面,日本知名的官方研究机构也通过各种数据对比,得出日本若对美国开战肯定会失败的结论,甚至连开战后的失败进程的时间表都作出了精准预测。这些数据与结论也被政府和军方的高层认可。

在外交方面,日本侵略中国导致其在国际上、外交上非常孤立,资源消耗导致在占领区被迫“以战养战”,而且日本很多工业材料等主要依赖美国进口,再对美国开战在国际上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这些都说明从理性、常识角度看,日本对美国开战是非理性的近乎自杀,最终结果对日本来说是毁灭性的。所以作者根据日本解密的高层决策会议原始记录等文献,结合当时日本的政治制度与国家高层决策体制,如日本宪法对天皇的定位模糊、日本政府与军方以及陆军与海军矛盾分歧大形成各自为政近似分裂的局面,这是战前日本决策的一个主要结构性缺陷;日本的政治生活军事化以及军方强硬派与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竭力主张对美开战,日本军方为保全颜面、军人的名誉和军人勇气,同时也为了更多的拨款与荣誉,再加上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西方反美国的仇恨情绪等的长期宣传导致极端政治氛围,导致温和派、反对派被极端派暗杀,国家监控无所不入,钳制一切不符合政府观点的言行,理性的反对者被以不爱国的罪名遭到逮捕,实际上成为一个警察国家

所有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极端爱国主义,伪造民意支持,日本媒体迎合当局、危言耸听式的报道屡见不鲜,到处都是一边倒式的宣传。公众被各种赞扬野战军勇气和弘扬国家自豪感的新闻报道所包围。近乎狂妄的自欺欺人的自信宣传(所谓的“大和精神”等)成为国民心态的一部分,盲目自信与胆大妄为成为较为普遍的国民心态。民间也缺乏真实意见的呼声和公开辩论的纠错机制,长期持续的这些意识形态宣传、高层官员对外强硬的话和军队高官说过了头的大话、狠话形成狂热的好战氛围对民间的误导也使得政府、军方高层自身骑虎难下,掉入自掘陷阱(一旦表露出和平意愿就会被视为软弱、投降甚至卖国,也与以前的强硬表态立场相反,造成自己打自己的脸的狼狈境地)。

总之,日本媒体大肆宣扬其领导人的好战言论,对美展示的是强硬、自信和不妥协的姿态。日本的这种做法这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如果公开妥协等于打自己的脸,认为日本如果妥协会被认为是一个三流国家,成为西方欺负的对象,也没法对其民众交代,意识形态层面的主战氛围没有人愿意打破。在日本传统政治文化方面,日本文化固有的对团结的偏好妨碍了该国在关键节点上对国家前途进行坦诚探讨。所有的日本领导人都善于说两面话(真心话和场面话)。日语不善于阐明想法或引发公开辩论,造成一场重大的国运赌博。日本在二战中的历史再一次证明,基于狂热的意识形态宣传基础上的决策从来都是肤浅、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

2)日本偷袭珍珠港在战略上是失败的,但是在战术上是胜利了?这种观点和言论为很多研究者所认同。但是偷袭珍珠港真的是日本战术上胜利吗?作者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并没有造成珍珠港的致命伤,其航空母舰、维修工厂、主力战机等都得以保存,军舰损毁并不严重,美国在珍珠港的海军实力仍然强悍存在,并且其战斗力很快在袭击之后得以恢复,在半年之后的中途岛海战中对日本海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的偷袭从结果上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日本偷袭珍珠港无论是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是失败的。

3)日本的高层决策者,如天皇、政府高官和军方高层人员,从他们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理性的,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品学兼优,智商很高,在工作中都很精明、理性,是典型的、公认的有才华、有能力的政治精英,绝对不是饭桶。例如,陆军大将东条英机勤劳,能干,不吸烟,少喝酒,与下属吃一样的饭菜,中规中矩,生活中没有绯闻,非常关注细节,既不邪恶也不腐败,守纪律和效忠天皇。关于对美国开战,他从始至终都清楚日本取胜的机会微乎其微。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出生贫寒,开朗、风趣,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爱问问题,双眼炯炯有神,举止充满自信,上学时成绩优异,工作勤劳,头脑冷静,崇拜美国,1919-1921年在哈佛大学学习,是个美国通,也是日本最见多识广的指挥官,他说如果与美国开战,日本将一贫如洗,胜算如此渺茫的战争不应该开始。日本外相松冈洋右(Matsuoka Yosuke)出生贫寒,酷爱读书,考试成绩优异,善于发表令人难忘的演讲。

为什么平时这么理性、精明的高层精英,却在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问题上,集体做出他们自己也认为如此低劣、愚蠢的决策呢?这是局外人或者普通大众难以理解的地方,也是该书作者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是有关领导人的人物性格详细剖析:日本首相近卫文磨Prince Konoe Fumimaro)、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裕仁天皇、东条英机等悲剧人物的弱点和缺陷。日本领导人都喜欢激进的言论。近卫文磨没有军队背景,性格古板,脾气反复无常,常常优柔寡断。缺乏坚持力和对事物轻重缓急的判断力,出身贵族更让他愿意把自己的责任归咎于他人。缺乏耐心与技巧行事,既冷漠又迟疑。他在1937-1940任首相期间,其鲁莽而极权的领导方式对日本的国际地位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也让军队对政府的影响力达到顶峰。他任期内的外交政策既优柔寡断又鲁莽冲动。他总是在需要当机立断时犹豫不决,却又在需要谨慎小心时行事冲动。他令人担忧的一个倾向是喜欢迎合周遭最响亮的声音。东条英机一味沉浸在军人的效忠职责中,对批评的声音非常敏感,并且睚眦必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喜欢赌博,是个赌场高手,时机来临时敢于冒险,善于虚张声势。松冈洋右非常自负,极度虚荣又爱浮夸,谋求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利益。外交部长是一个需要耐心、斟酌和技巧的政治岗位,松冈根本不合适。一个人都是有其性格、优缺点的,主要是人尽其才,避其所短。日本高层在重要岗位的人物任用方面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另一个是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决策过程冗长,常常令人困惑。决策涉及一个横跨军队、政府部门和皇室的复杂结构和政治文化。陆军和海军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每个人只想着保存颜面和逃避责任。当个人职责模糊时,责任认定就难以进行,日本就是如此。1941年的日本领导层明显缺乏勇气和直言不讳。他们总是保持沉默,这对关键性的政治讨论中常常是无益的。近卫内阁没有一位大臣能够挺身而出,像时任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希望的那样不受颜面问题和内部斗争的影响,强行解除阻挡两国关系的障碍。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出面阻止日本的黩武政策,都在等待出事,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决策过程阻碍了有意义的直接辩论。绝大多数日本领导人认识到他们的国家走在自杀的道路上,但没有人觉得自己负有足够责任来阻止这种趋势,他们都寄希望于其他人来采取行动。简言之,日本高层决策者每个人说话拐弯抹角,很要面子,逃避责任,不敢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他们都不想开战,但是对西方和美国的仇恨情绪和一些自我美化导致调门和宣传氛围很浓烈,使得领导层被架在上面下不来,最终作出不理智的决定。

三是关于该书的写作选材和论证。这本书取材精当,利用官方原始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真实性和可信度都很高。分析论证过程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尽可能用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按照时间脉络进行叙事分析,语言简洁,逻辑性强。人物性格刻画及其在决策中的行为分析精准到位。日本领导人向来喜欢自保、爱面子的问题最终在1941年让日本作出史上最鲁莽的决定,但类似的问题在1944年和1945年仍在作祟。这本书对决策者最重要的启示是:最为国家最高领导层,领导者、决策者最重要的素质是在关键时刻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这种担当意识,并且尊重事实,坚守和捍卫常识,决策果断。不能把个人责任和国家责任、民族责任分开,否则是缺乏战略层次的自私。实际上类似这种状况在明朝崇祯皇帝统治最后几年也非常明显,否则也不会出现清军入关、李自成攻陷北京和明朝灭亡的结局。

四是作者研究立场客观、中立:作为日裔美国学者,她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控诉这些决策者的罪行,而是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跳出了民族意识和种族的局限,不受感情的影响。清晰审视历史事件,分析背后众多复杂的矛盾的因素。


第二位主讲者莫旭洁同学分享了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ion,1940- )和菲利普·泽利科(Philip Zelikow,1954- )合著的《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第二版)(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2nd edition,1999),英文初版于1971年。随着大量有关原始文献的解密,作者根据新解密的材料修订后写了第二版,在我国由学者王伟光、王云萍翻译并由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本次阅读文献即采用这一最新译本。

莫旭洁同学从作者简介、书籍简介、主要内容、读书感悟四个方面进行分享,主要分享内容主要如下:《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冷战时期的关键事件。它重新解释了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理论及事件,也融入了肯尼迪录音带及最近解密的苏联文件的信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著作之一。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案例分析,说明政府决策的过程及其本质,以理解国家的政策选择和所采取的行动。书中作者分别用三种概念模式——理性行为体、组织行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解释古巴导弹危机之中,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为公众理解国家与政府行为提供了一种理论参考。

这本书在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分别提出了理性行为体、组织行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三种决策分析理论范式。理性行为体模式的标志性特征是通过确定国家或政府的目的与利害关系计算来解释国际事件,“理性”是指在一定的限制之下所作的追求价值最大化、连贯一致的选择。在组织行为模式之下,政府行为不是经过仔细计算而精心做出的选择,而是各大型组织根据组织的标准运作程序的运作而产生的输出。在政府政治模式之下,团体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博弈者,相互进行一场重要的竞争性博弈。政府决策和行动必然是一个政治过程的产物。在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分别用以上三种理论对古巴导弹危机做了三个截面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古巴导弹危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在梳理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之后,莫旭洁同学又谈到这本书对自己的启示:

一是案例选取典型。决策相关的案例数不胜数,但是作者选取了古巴导弹危机作为案例,从苏美两方决策的背景、时机、影响等方面而言,案例的选取非常典型且对现代决策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是逻辑清楚,层次清晰。整本书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分析说明决策的本质。本书开篇导论以总概的方式简单陈述了三种即将详细解读的理论模型。并且在三个层次也分为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层次非常清晰。

三是论证过程丰富。在整本书之中,多处用到了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例如,第二章当中的四个假说,古巴防御说、冷战政治说、导弹力量说、柏林问题说四个假说就使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典型事例论证方面,整本书中运用了很多例子,比如在第三章当中的美国宇航局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第五章当中的越南战争等。

四是范式分析明确且全面。理性行为体模式、组织行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三个范式的分析都采用了先理论后案例的论证方式,先用一章将范式解释清楚后,下一章以此范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重点分析苏联和美国的古巴导弹的危机决策,分析全面。

张老师在点评过程中重点做了如下补充:

一是本书是从公共政策、政府决策、危机决策视角下进行研究的,并且涉及公共管理学、公共危机管理或者说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这本书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和解释公民应如何理解政府的行为?官僚制度对政策的影响等,作者结合多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系统、全面剖析,对非常规状态下的政府决策中的情景、人员、组织、信息沟通以及角色定位及其作用作了尽可能详细的分析,以争取研究出危机状态下决策的本质:“决策的终极本质(the essence of ultimate decision)对于观察者来说,仍是无法理解的——对决策者自身来说,事实上也经常是如此……在决策过程中将一直存在黑暗、错综复杂的区域——即使对那些最直接的参与者来说也是神秘的。”这本书是危机管理的经典之作,也是应急管理专业必读书,自出版以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把这本书作为政治和制度分析课程的经典教材,第二版丰富了第一版的内容,论证过程更加清晰透彻,理论思考深度更上一个层次。

二是案例选取典型。为什么要选取古巴导弹危机为研究对象,缘于案例的典型性和独特性。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不同于以前的冷兵器(戈矛刀剑等)时代、热兵器(飞机大炮等)时代的危机决策,而是核武器时代的核危机事件,超越了传统安全的范围,而且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对立阵营的博弈,核对抗极易引发核战争,处理不好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巨大。核危机这一时代背景有别于以往任何时代,在核危机时代下的核战争一旦发生对人类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以前的核事故本质上属于安全生产的范围,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国际冲突,并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这种国际冲突,对国际秩序和人类未来的发展变化影响巨大,因此古巴导弹危机的案例是非常典型且影响深远的一次危机决策(非常态决策)。将来以案例分析为题目做论文的同学更要仔细研读这本书,看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案例及其分析的。

三是特别是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要学会这本书中的如何界定和运用文献,如何追踪最新原始文献和最详尽的史料,如何运用最新文献进行论证分析。这本书第二版根据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解密后新证据如回忆录、采访、口述史资料、相关解密档案(含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相关秘密档案、苏联政府的重要文件、肯尼迪的秘密录音带;对高层参与者的采访;对与危机重要参与者进行过讨论的人等),第二版基于以上新证据进行全面分析,解释关键性的抉择和事件,学术研究要结合新资料、新发现、新证据开展持续进展分析。同时,也要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其新方法,如这本书对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借鉴尤为显著,如国际关系研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理论、博弈论、决策分析等学科,以及新出现的公共政策、商务等重要的应用性研究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更全面、更系统、更客观,做到与时俱进,确保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保持前瞻性视野。

四是学习该书在学术研究中如何确定概念与命题,如何做研究假设?如何开展论证?如何运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分析论证。作者研究古巴导弹危机的目的是给出“解释”的同时,又系统阐述解释所依据的概念和命题。作者首先是通过不同的概念透镜(conceptual lens)解释此次事件(概念模式),其次是在潜在假设(理论性观点)和基本参照系的基础上促进理论分析与现实事例分析相结合,对比模式Ⅰ(理性行为模式 rational actor model)、模式Ⅱ(组织行为模式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del)、模式Ⅲ(政府政治模式 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这三种模式,克服片面性,促进互补性。从第一章到第六章采取理论阐述与事实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古巴导弹危机进行分析。在提出研究假设的过程中,常识不可以作为一种假设,假设必须是带着疑问的。在论证的过程之中,所运用的每一个概念都必须有清晰界定,以体现其科学性和规范性。这本书对于一个危机决策所使用的三个概念模式中,每个概念模式中都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和范畴,这些假设和范時影响着分析都会对什么产生疑间、如何提出其问题,在哪里寻找证据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一种答案。事实上,如果要找到一个现象发生的所有重要因素,那么,这三个模式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

1:本期阅读书目使用版本


1、(美)堀田江理:《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马文博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2、(美)格雷厄姆·艾利森、菲利普·泽利科:《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第二版),王伟光、王云萍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2:研究生第二课堂(社会保障专业读书会)介绍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社会保障专业读书会》是在张永理老师指导下,为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课外开设的公益课程,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术观点与思想、思维逻辑、科学方法和学术研究规范。读书会的方式是学生通过阅读学术名著发现和找到其中的写作与学术研究逻辑,在读名著之后以课堂PPT展示的方式学习名著中的问题意识(观念)、思维(逻辑)、态度(伦理)、立场、方法、文风(规范)等方面,按照专题形式进行研读,从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内在逻辑、框架设计、材料选择、论证过程、写作风格、研究方法运用及其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消除目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某些想当然、自不知的常识性低级错误,学生在经典著作阅读中获得成长,培养真正具有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的科学规范与素养技能。

张永理老师自2012年起开设公益性硕士生的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由老师开列经典书目阅读清单,并且每半年更新一次阅读书目清单内容,在春季、秋季持续开设,学生根据书单的安排,每2周举行一次,每年16-20次。每次由1-3位学生线下根据阅读要求主讲所读名著,介绍名著内容及其对学术研究方面的启示,随后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并且补充完善。至今一共举办130多次,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治政策和老师出国访学有过短暂中断,2023年初新冠疫情结束后恢复读书会活动

/文 社会保障专业2023级研究生 刘行思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