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由教务处和国际政治系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政治学科发展现状”研讨会在京(线上线下混合)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洪生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卢春龙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常保国副校长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学科的建设情况,并强调国际政治教学实践中需与时俱进,增强实务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卢春龙处长介绍了教务处与国际政治系联合主持的北京市重大教改项目“新型中美关系与国际政治人才培养”,认为当前第四次革命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校国际政治学科应该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
会议的第一节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林德山教授主持,来自国内的八位学者先后发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介绍了北大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情况,提出中国国际政治学科应该首先解决学科基础问题。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从学科分类和学科设计的角度谈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特色,从多视角、多学科的角度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中美中心主任陈琪教授主张国际政治学科建设应当涵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中国社科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研究员认为,国际关系的概念体系在今天有了新的内容,在新的时间节点要把新的要素融入到世界体系中,国际和国内的互动对于交叉学科的影响值得重视。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汪金国教授表示人才流动、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在主观上限制了西部高校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要找到方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毅教授认为,培养全球治理人才最重要的一个优势是外语,对全球治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推动、社会参与和多方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李晓燕副教授认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适合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新文科应当打破学术壁垒,向着创新型、融合型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何晴倩博士介绍了欧洲大学国际政治的课程设置,并着重介绍了荷兰大学结果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的培养模式。
会议的第二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韩献栋教授主持,共有八位学者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教授提出要充分实现政治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张力,需要有危机感,要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国家战略发展进行学科发展规划。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教授认为,新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人才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并介绍了华侨大学据地理优势发展新工业革命伙伴创新基地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田野教授认为,交叉学科对于国际关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并特别介绍了人大国关院的新举措。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教授认为,学科设置要嵌入社会就业,要尊重每个学校不同的专业和制度结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院长石晓虎教授介绍了政党外交学院的背景和特色化道路,主张走差异化办学的道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晋继勇教授介绍了当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主张培养模式要有创新性。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严挺副教授介绍了美国大学国际政治的课程设置,并分享了美国大学课程设置的优缺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张飙副教授介绍了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课程设置,通识和专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系主任刘星副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刘星老师介绍了本校国际政治学科的整体情况,提出本校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些可行性方案。
此次会议在“新文科”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召开,借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来自国内主要高校的学院或者系所负责人深入讨论了国际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经验和分享教训,取得良好研讨效果,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会,这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