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第一期“政治学前沿”青年学人工作坊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24 阅读数:

2023年12月15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前沿》编辑部举办的第一期“政治学前沿”青年学人工作坊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如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30余位青年学者参会。

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璇主持,黄璇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与会的专家学者,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教授致辞。庞金友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重点说明了设立“政治学前沿”青年学人工作坊的初衷和目的。他表示,工作坊受友刊《公共管理评论》启发,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助力青年学人的学术成长。

本期工作坊设置宣讲、评议、讨论三个环节。8位宣讲人首先依次进行论文分享,每位宣讲人发言后由2位该领域的资深研究专家进行论文评议,最后进行自由讨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谢振达宣讲论文《压力的具象化:地方政府民生诉求改革何以有效》。文章以民意速办改革为案例,通过压力理论和政策执行理论对不同压力类型对政策执行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法律教研部宋雄伟教授从理论、概念、方法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议,认为文章关于政策执行的相关文献的研读仍然有限,相关理论基础需要深化。文章的概念术语太复杂,语言表述存在一些不严谨的地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芳教授从差异化提问、概念、方法、因果关系以及理论贡献等方面对文章进行评议,指出文章虽然运用了差异化提问,但在具体提问方式上仍存在一定问题,繁杂的概念也使得文章的定位不准确;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理论贡献等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建议。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杨贵宣讲论文《选举制度与经济投票:迪韦尔热法则的运用及OECD国家的证据》。他借助迪韦尔热法则建立了选举制度影响经济投票的理论模型,并使用35个OECD国家的总体资料进行经验研究。通过揭示选举制度对经济投票的异质性影响,该论文从治理和问责两个角度提供了判断选举制度孰好孰坏的标准,同时展现欧美选举民主国家经济与政治互动背后的制度逻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颜俊助理教授从文献回顾、理论应用、变量选择等方面对该论文进行点评,认为该论文建立在比较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但需对迪韦尔热法则与经济投票的关系进一步阐释,这一点可以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对选民投票的经济评估和心理偏好进行挖掘;此外,论文选取的变量以制度性解释为主,建议考虑纳入政治社会学的变量,并结合总体层面和个体层面进行交互性分析。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何晴倩讲师也从文献回顾、理论建构和实证论证三个角度进行了点评,指出在文献回顾部分忽略了一些关于选举制度与经济投票关系的文献,需要进一步补充;在理论部分,关于理论构建和理论假设方面应该有更清楚的解释;在实证部分,建议加入个体层面的数据,对数据和表格进行优化处理,并对时间序列进行重新调整。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王健舒宣讲论文《重建理性秩序与上帝信仰——对<利维坦>写作意图的一个重新阐释》。文章通过对《利维坦》第一部分的阅读思考,指出霍布斯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性观,人类背离这种理性,就会陷入自然状态的苦难之中,而这种崭新的理性最终来源于他重新解释的上帝;利维坦这一国家形象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外部强迫手段使人们通过服从来实现其生活本来可以达到的理性状态,这同时也为霍布斯重新确立的上帝信仰的实现提供了世俗基础。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霍伟岸教授从文章的分析视角、具体观点、不足之处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文章对利维坦写作意图做重新的解释,对自然状态发生的原因作出了新的解释,具有创新意识;文章的不足之处有:第一,关于如何结束自然状态的论述,不够准确;第二,霍布斯通过对人的能力平等来论证的是人普遍的不安全感,强调结束自然状态的必要性;第三,文章对“权势欲”的界定不够准确;第四,“激情是一个完全中立的东西”说法有待商榷;第五,文章重新解释的人性的自然状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霍布斯思想的穿透力;第六,论文讨论霍布斯的人性观时过分强调人的理性的作用,混淆了霍布斯和洛克两个思想家的观点;第七,文章第四部分标题不应该是“余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何涛讲师从创新点、文章论证观点、文献资料等方面进行评议,建议文章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第一,对文章的创新需要保持审慎;第二,文章应该聚焦一个核心问题,即阐明在霍布斯的思想里,理性和激情的关系是什么;第三,建议读《牛津霍布斯手册》中,专门翔实考察霍布斯文本的相关章节,准确把握霍布斯理论中“激情是压倒理性的”这一观点;第四,文章过多陷入到文本细节里,忽视了霍布斯与其他思想家的对比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位置;第五,论文对施特劳斯的批评不够准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讲师翟大宇宣讲论文《开放条件下的国家学习:以中国碳市场发展为例》。文章聚焦于中国接受并发展碳市场的政策变化过程,在综合学习理论、国际规范内化理论和国家社会化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国家学习的研究框架,并以中国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进而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为例,总结出从典型的工具性学习发展到价值性学习的国家学习过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刘颜俊助理教授对文章论证的语言和逻辑进行了点评,指出这篇文章没有把中国参与碳市场建设的转变动力和转变机制阐释清楚,应该把这种从工具性学习到价值性学习的转变逻辑作为一个核心问题去解释,并对工具性和价值性学习的概念进行更清晰的区分和界定;此外,在研究中国参与碳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国内层面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动力和取向,对开放性进行更多解释,并考虑这种转变过程是否可能发生反向转变。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王卓宇讲师从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两方面进行评议,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清楚解释开放条件的定义及其在论述中的功能,二是补充关于学习理论和规范理论之间的互补性,三是进一步剖析中国参与碳市场机制态度中不同阶段的态度,四是揭示中国决策过程中促进这种转变的机制,五是对国际规范的具体内容进行更加精确的界定并分清国内国际不同影响因素与这种转变过程的相关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应验宣讲论文《选贤任能模式:概念类型,运行机制与创新发展》。文章试图构建出选贤任能模式的分析框架,对党政领导干部这一选任对象和委任制方式组成的“党政领导干部选贤任能模式”进行分析,并对选贤任能模式创新发展进行了思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法律教研部宋雄伟教授主要对文章的概念使用进行了评议,指出选贤任能作为一个词语,将其当作学术概念使用是否合适,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之间的论述需要更加深入;此外,建议对概念类型,分类,模式,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概念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胡晓东教授同样认为文章在相关概念的使用与解释上需要进一步推敲,指出选贤和任能是两个概念,并通过对现行实际选拔方式的举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此外,文章并没有论述如何将选贤任能这一政治话语体系转换为学术话语体系,从而导致文章的研究对象和主题不明确;对于选贤举能模式,也没有论述这一模式的具体形成逻辑和过程;最后,人力资源目前更倾向于方法论的研究,至于其能不能上升到理论研究仍有待商榷。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博宣讲论文《“非同一性问题”的契约主义解决方案及其困境》。文章指出在道德责任确保的道德原则的方法上,可以合理延伸责任的受益时效。代理人在选择某种政策时,如果一种政策的预期受益在当代人群体受益数量较少,但在代际的道德关系中,受益人数会增多且提高生活质量,那么这种政策更有选择的价值;如果一种政策在当代人群体中使多数人受益,但在代际的道德关系中,受益人数会减少且生活质量会降低,那么这种政策可以被有理由的拒绝;如果生活质量较低的当代人群体从代理人的政策中受益更多,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在满足实质的机会条件下承受合理程度的福利水平降低,以增进未来世代福利水平的总预期受益,那么当代人的适当损失尽管不能被未来的受益所抵消,也具有可接受的正当性证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谈火生长聘副教授从选题、论证及不足之处进行评议,指出选题具有一定价值,论证思路较为清晰;需要完善的地方有:第一,文章正文应该立马切入主题,在对“非同一性”问题进行界定时,要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同时要说明讨论“非同一性”问题的意义;第二,要梳理不同思想家解决“非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思路,并且比较不同思路的特点和优缺点;第三,在讨论理论主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案例;第四,文章最后增加一个结论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璇副教授从文章结构、论证过程等进行评议,认为作者的思考与分析具有相当深度,但似乎徘徊在挣脱语境束缚和清晰立论之间犹豫不决。一方面对于由帕菲特和斯坎伦领衔的非同一性问题与契约主义交锋语境未能充分交待,另一方面在直接分析二者观点时多重论证叠加过度以至于文章关于代际正义的立场和核心论点变得模糊,建议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尽可能遵循“简约主义”原则阐明思路、分析论题。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榕宣讲论文《父辈体制经历对子辈大政府偏好的影响研究: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文章运用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基于家庭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父辈体制内工作经历会显著提升子辈大政府偏好;其原因在于,父辈体制经历既在客观职业获取中,提升子辈体制进入的概率,也通过削弱其主观上对社会机遇、向上阶层流动预期的积极认识,使其倾向认同政府在福利供给中承担更大责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得勇老师从选题、研究数据、变量设计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文章围绕大政府观念的变化和延续,做了很好的尝试;文章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第一,文献引用时应注意筛选、分类;第二,不能只用一个指标测量“大政府”这个核心概念;第三,文章里的变量比较庞杂,显得问题意识不够聚焦;第四,文章里表格太多,模型的可视化方面需要改进;第五,讨论宏观制度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时,要考虑每一步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严挺副教授从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评议,指出在“大政府”概念上,是否倾向在体制内就是“大政府”偏好,这一过程需要进一步论证;在“代际传递”概念上,不需要再涉及改革、社会学习等细枝末节的内容;在数据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就业比例是否能够说明问题的现实意义仍值得推敲;文章缺少“大政府”偏好的描述性统计;此外,部分章节标题需要进一步修改。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晓鹏宣讲论文《“结构性“还是”能动性“:”东南互保”的机制解释》。问题以官僚自主性理论予“东南互保”的发生以“能动性”的机制解释,指出“东南互保”是洋务派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理性抉择的结果,他们是晚清中国更具现代性意识,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更为清晰的政治与社会精英;理性官僚能在后发国家现代化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后发现代化中的“国家自主性”实际上是“官僚自主性”的结果;“东南互保”的发生不仅是理性官僚的正确选择,也反映了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精英与官僚集团能够作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正面力量,由此展现了官僚自主性的积极效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韩策助理教授从文章论内容与思路两方面进行点评,指出应该增加地方纠正中央制度的动机与背景这一部分内容;文章可以尝试超越中央—地方关系结构,考虑使用南—北体制的结构并加上“能动性”的解释,可能会更好一些;对历史文献使用时应该进行整合、分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尹钛副教授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点评,指出“官僚自主性”理论是针对现代现象而提出,是否能够解释一个前现代中国的现象;文章中的一些论断,如将“政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路径”等,不够谨慎,建议进一步规范语言表述,准确阐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主任何涛主持,西北政法大学网络政治传播研究院院长、新闻传播学院张爱军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庞金友教授做总结发言。张爱军教授肯定了“政治学前沿”青年学人工作坊设立的良好初衷和本次工作坊取得的良好成效,并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思考分享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必备要素,为青年学人写出好论文提供指导。庞金友教授向大家反馈了学界同仁对本次工作坊召开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表示本期工作坊是一次初步尝试,后续将继续改进和完善工作坊的设计以及各项事务,尽心尽力为各位青年学人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最后,热切希望并真挚感谢大家对“政治学前沿”青年学人工作坊的大力支持。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