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科研资讯 >> 正文

致公论坛第十八讲暨政治学与儒学系列对话隆重举行

作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门户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4-15 阅读数:

 

2015年4月13日晚7点,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同学相聚我校学院路校区科研楼A810会议室,参加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弘道书院共同举办的致公论坛第十八讲暨政治学与儒学系列对话之一。著名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书院院长、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姚中秋(秋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弘道书院副院长任锋,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谈火生以及我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李筠,以“治道与政体——理解中国政治的传统视野和现代资源”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学术对谈。

论坛开始前,李筠老师作为东道主,对各位老师相聚法大开展学术探讨表示热烈欢迎。

对谈环节,任锋副教授首先发言。他结合自己从研究历史学到政治学理论的心路历程,从如何理解中国政治发展,如何看待儒家传统、现代西方和当代中国的三角关系,如何认识治道传统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观点阐述。他认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解必须放入传统政治文化的脉络和视野中,从共同体发展的传统中树立清晰的主体意识。他基于民主主义下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下的社会主义两个视角剖析了西方和中国不同的政道思维和政体思维,并认为宰相制度和经筵制度等都是中国政治传统中探索宪制制度的实例。

秋风教授随后发言。他深入分析了治道作为思考秩序的方式在中西方具有的不同特点。他认为西方秩序思考的传统有鲜明的国家主义特征,主权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主权的确定采用的是模仿论,即政体是社会状况的模写,同时有着明显的制度决定论和末世论倾向。与之相对应,他认为中国的秩序思考方式核心是治理而非政治,构建的是多中心的秩序,其治道和政体都是在动态的调整过程中不断演进,呈现出多种机制,关注的核心是义和道,而非体。他举例说明司法审查不能用政体去解释,只能用治道解释,认为治道可以含涉政体,政体却不能含涉治道,因此中国古代对治道的重视更为高明。

在弘道书院两位老师发言后,谈火生副教授和李筠副教授进行了精彩回应。谈火生副教授赞同两位老师提出的不能过分附和西方的观点,应从中国传统脉络出发理解中国政治发展,并认为我们都应思考站在什么样的传统去想象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但他同时对两位老师提出的部分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任锋老师所谈到的宰相制度等例子只是具体的治理方式,还不能上升到政体层次。他同时指出秋风老师从近代政治关照的理解方式去认识中西方政治的差异,解释过于简单和现代,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复杂性。

李筠副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加强政治学本身的厚度,不要只从制度去理解政治。他对秋风老师关于中西方秩序思考方式的不同特点解读进行了点评,并从基本价值观念、基本社会事实、基本学术工具三个层面进行了新的立论和阐释,并强调在中西互通中,尊重比共识更重要,应该树立相互承认的普遍主义观念,让文化在相互激荡中不断形塑。他还特别强调,两位研究中国儒学传统和儒家宪制的老师应该找到一个由虚入实的关键入口,将儒学从高大上的宏大理论体系转化为政治运行的现实框架,导入现实并形成规范性的引导。

观点阐释后,各位老师就第一轮交锋中的问题和分歧作了回应和补充,并就君臣共治是否具备政体意义,是否存在普遍主义的政治解决方案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讲座最后,对话嘉宾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现场同学进行了互动。弘道书院对中国政法大学承办此次对谈活动表示感谢,期待在未来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实现更多的学术交流。

(文:杨志)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