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担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然而,课堂教学薄弱、课外指导局限、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为此,政管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小组在充分的调查和论证后,于第九周举行了“心理健康周”活动,对如何构建心理教育新模式在课外指导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模式之一:了解问题所在,加强对话交流。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郁闷则成为大学生们的口头禅。2004年学校十大流行语的评选中,“郁闷”不出意外地高居榜首。但由于社会对就业、分数等问题的过分关注,大学生自身对心理问题并不是特别地关注。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处于迷惑的时期,但长期的迷惑和压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明白自身迷惘的症结所在,就成为素质教育工作的第一步。4月18日晚7点,“大学生心理和谐与人际交往”讲座在阶二举行。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心理学研究专家马皑老师与同学们深入讨论了如何保持心理及如何有效开展人际交往两个方面问题,并由此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以及自我意识模糊等3个方面,为系列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式之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只有树立起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教育活动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无论是“大学生心理和谐与人际交往”讲座中马皑老师幽默风趣而又实在的分析,还是4与23日晚放映的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的《沉默的羔羊》和《爱德华大夫》两部影片,都旨在创造轻松良好的环境,打开同学们的心扉,使其积极而又主动地参与到构建心理健康的活动中来。
模式之三: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多元参与,强化指导,加强自我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以平常心面对自身和社会。没有出现问题不能忽视,要有出现问题的心理准备和解决方案,有一个“提前量”;出现了问题也并不可怕,关键是今后如何和谐发展。4月24日,政管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小组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专业小组在拓荒牛前举办了现场心理测试与指导咨询活动,从郁闷程度、人际交往、大学生自卑心理、心理适应能力、社交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六大板块进行测试,并给予同学们专业的指导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及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院分党委和分团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小组的辛勤努力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样板工程“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之“心理健康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此次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对学院今后素质教育工作的继续开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思索。
评论员: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