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谈火生为“政治学基础理论创新”系列讲座带来第一讲:“基层协商中的空间问题”。本次讲座以线上方式在腾讯会议举行,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黄璇主持。
讲座伊始,谈火生教授简要向大家介绍了空间与政治的关系,提到长期以来中外政治学都关注如何在政治中引入空间因素。谈教授以几张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址图以及雅典的公民大会会场图为例,直观呈现了作为政治表达的空间形态与政治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切入主题之前,谈教授特别指出,“空间”兼具物理与社会涵义。从物理意义上看,协商空间包含两个方面: 协商单元的划分和协商场所的空间布局;从社会意义上看,则需要考虑协商空间成立的社会政治条件和网络协商空间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谈教授从“社区规模与协商单元划分、协商工具选择”、“信任、权威与协商空间的构建”、“礼仪、规则与网络协商空间的维系”和“空间布局与协商秩序的象征性表达 ”四个方面对主题展开论述。
第一,谈教授认为,在城乡社区这一地理空间中,人口数量和居住方式构成了基层协商的规模难题。在这两者的约束下,协商民主的代表性和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的权利无法得到真正的保障。为此,应当根据具体的协商议题,恰当确定协商单元,并根据协商单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协商工具,这是基层协商有效开展的前提。
第二,谈教授指出,不同的协商类型在协商空间的建构问题上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我国社会现实又区别于西方社会,在我国基层协商中,矛盾型协商所占比重较大,而其中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社会信任和是否存在为各方所信赖的权威是影响协商空间建构的两个重要变量。在此基础上,谈教授进一步提出,商品房社区和流动人口为主的社区,可以通过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流动党支部来强化横向公民参与网络,培育社会信任;而关于可借助的外部权威,可分为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和知识型权威三种。
第三,由于网络自身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在线下协商空间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信任和权威都受到极大的削弱,谈教授提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解决问题:通过实名制的方式在网络中应对不负责的言论;通过强调网络礼仪抑制情绪化沟通;通过强化确立网络协商规则,推动理性讨论和协商秩序的构建,以及通过技术赋能以消除数字鸿沟,等等。
第四,谈教授结合广州市石滩镇下围村协商议事室等几个具体的案例,就协商场所的空间布局和仪式、象征的植入对于协商参与者的影响进行了说明。空间布局和空间表征是对协商秩序的一种表达,起到对参与者进行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让参与者在一次又一次的协商中逐渐将协商精神和协商规则内化于心,为基层协商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最后,谈教授指出,空间维度绝不仅仅局限于基层协商,它应该成为未来协商民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未来,对于协商民主中的空间维度研究还需要就权威与协商空间的建构问题、网络协商空间的建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如何安置公共空间等问题进一步进行探讨。
在互动环节,谈火生教授就听众的问题给予了深刻而富有启发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创新团队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