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科研资讯 >> 正文

“政治学基础理论创新”系列讲座第二讲:“税收与国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28 阅读数:

2021年10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张长东为“政治学基础理论创新”系列讲座带来第二讲:“税收与国家:理论与中国实证研究”。本次讲座以线上方式在腾讯会议举行,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黄璇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张长东教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批判性回顾以及结合自己最新的研究,着重向大家揭示了税收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下从两部分对讲座进行回顾。

第一部分,张长东教授主要从已有理论研究出发,说明税收兼具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支柱,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亦有深远影响,对改善国家-社会关系、国家-市场关系乃至国家结构至关重要。

张长东教授强调,需重点关注税收的两个方面,其一是税收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即“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两个比重是衡量国家征税能力的关键指标;其二是税收的构成,比如累进税和累退税的占比,关系到政府的再分配能力。至于税收的征管,从人类历史上看,主要存在包税制和官僚制两种;另外,张教授还从集权与分权、专业化、法制化、数字化等维度对税收征管进行了分析。

在评价国家税收体制时,张长东教授指出,税收是国家行使职能的重要保障,税收能力即汲取(extraction)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征税能力强且可持续的体制。张教授同时借助洛克等思想家的观点阐明,税收本质上体现了国家与被统治者间的契约关系,因而也是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有价值的视角。此外,张教授介绍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以税收为理论视角展开的研究,如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与国家建构的关系等。

第二部分,张长东教授分享了自己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李雪教授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指出,按照传统理论,税收国家转型与国家建构的一般模式是税收能力的提升和官僚科层制相互促进;但在中国农村地区,加强税收提取带来的反而是基层政权内卷化和干群关系的恶化;相反,在取消农业税和加强转移支付后,官僚科层制反倒得以推行。该研究运用实证方法尝试分析中国在建构税收国家过程中呈现的这一悖论,并试图阐明,税费改革背后所体现的国家建设策略的变化,尽管国家不再系统地从农村提取资源,但它分配资源的规模和能力日益上升。


主讲结束后,黄璇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评议,认为张长东教授的研究突破了人们过去习以为常地将税收作为一种结果对待与接受的思路,启发我们从原因的角度思考税收与国家治理关系的问题。税收因而成为我们窥探国家建构与国家建设在过去、现在及未来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广角镜。本次讲座吸引了国内众多高校师生的关注和参与,听众积极提问发言,张长东教授与听众展开广泛交流,并向听众推介了与税收主题相关的重要研究著作。

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创新团队主办。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