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科研资讯 >> 正文

于洪君大使做客“口述当代中国外交系列讲座”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15 阅读数:

2023年5月4日晚,由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北京市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分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时政论坛、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协办的“口述当代中国外交”系列讲座在我校昌平校区第四阶梯教室举办。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联部原副部长,全国十二届政协委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于洪君先生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十周年回顾与思考”进行讲述,国际政治系李群英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秀云与于洪君大使进行了亲切会谈,她代表学校对大使到访表示感谢,介绍了学校的相关情况,并赠送了“中国政法大学校训”(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纪念品。

(副校长李秀云与于洪君大使)

讲座开始后,于大使首先带领大家重温了“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再到战略化与深度合作的历程。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发表公开讲话,提出了面向中亚五国以及更广大的亚欧陆上区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受到了中亚人民的热烈支持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之后出访印度尼西亚期间,习近平主席又面向东盟十国与海域其他相关国家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李群英教授主持讲座)

于大使接着讲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可行性和战略前瞻性。中亚作为亚欧大陆地缘政治的核心与亚欧经济联系的关键纽带,长期呈现区域化程度低的特点,各国之间开展国际合作程度较低。而在历史上,中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纽带,丝路文化与丝路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各国人民对于建立一条大规模、超长度的经济纽带有很高的历史热情。综合历史与现实,习近平主席提出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强与欧亚国家合作的倡议,在印度尼西亚,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海上合作,用好海上合作基金的建议。

于大使着重讲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共商、共建、共享。主要任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规划:六大经济走廊、两廊一圈等。

(于大使现场讲授)

接下来,于大使开始对“一带一路”的十年建设成就进行具体介绍,首先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对建设成就的全面总结: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大使以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基点对“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具体介绍。两次峰会上,与会各国签署了联合公报,达成了大量的合作协议与具体合作成果。在具体建设上,建成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非、中拉产能合作基金,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会,中哈于2017年确定了总额达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在其他区域建设了包括印尼雅万高铁、肯尼亚蒙内铁路、匈塞高铁等重点工程项目。其中,于大使重点介绍了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开创了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将数字经济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的创新之举。在精神层面上,十年的国际合作也孕育了新时代的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让世界各国看到“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实践依据。

(课堂上同学们认真记笔记)

十年的合作共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合作建设操之过急、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的现象。也有合作主体对合作国的社会状况调研不够充足,而导致在合作国项目进程受到影响的个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吸取教训,在未来的建设中做好调研与规划,开展更加细致与深入的合作。

讲座最后,同学就感兴趣的“一带一路”的对外援助模式、“一带一路”的合作模式创新之处等问题进行提问,于大使对这些问题均做出了细致的分析,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老师、同学们与于大使合影)

文字来源:段炼、王山林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