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学工 >> 党团学工 >> 正文

研究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 ——“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2023年第2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5-22 阅读数:

2023年3月28日上午9时至12时,2023年第2期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在研究生院教学图书综合楼0618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论读书与学习”“科研态度与学术伦理”两个主题展开,张永理老师主持,由刘民昊、闫恺妮与钟文迪三位同学主讲。

第一位主讲者刘民昊同学分享了弗洛姆在1976年出版的《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一书。

围绕“论读书与学习”,刘民昊同学对《占有还是生存》一书进行了全面学习和解读,得出该书核心的思想围绕着“占有”与“生存”的概念,以及“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和“重生存的生存方式”的概念展开。“占有”和“生存”是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对于世界及其自身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结构,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结构将决定着一个人的全部思想、感情和行动。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据为己有和占有的关系。重生存的生存方式意味着生动性和与世界的一种真实的联系,强调人的真正的本及现实性。占有型社会和个人都是“病态的”,无论是个人和社会都应该通过向重生存的方式过渡,成为新社会和新人类。重占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只有重生存的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刘民昊同学对这本书读后的启发与写作中应该学习的是:该书全书立场鲜明,逻辑非常清晰,通过比较论证,将“重占有的”和“重生存的”心理的不同以及生存方式的不同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给予读者直观的感受,层层递进,言简意赅,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观点。同时,作者从正反面对比分析,结论的推演逻辑自洽使读者信服,而不是将观点毫无逻辑地强加给读者。写作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论文写作亦是如此,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就需要对所写的领域有足够的了解,而且不是仅仅局限于该领域,要有广阔的视野,掌握多学科的内容。通过阅读该书,结合专业论文写作,要尽可能做到:写专业的论文需要政策、法律、社会学、逻辑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生期间多多涉及这些方面的知识,并且是以重生存的方式去掌握知识。

张永理在点评中补充道,首先,弗洛姆在这本书中的人性论认识前提:即有一个他关于人性的认识,关于人性论有性善论、性恶论(人对人是狼)、自私论等观点。弗洛姆认为,人有善、恶两种潜能,即一半是羊,一半是狼(另一种说法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善恶潜能论,人应该遏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发挥善的一面。这是理解这本书的一个人性假设前提。二是作者把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得相对充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三是从该书的框架目录中可以明显看出,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前与后层层递进,整本书的内在的连贯性突出。四是作者立场鲜明,全力证明重生存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有益性和重要性,并且成为他称为未来社会的精神基础。五是他对以前重生存方式的文献梳理,对我们未来写作的文献综述有启示意义。六是作者善于用切近生活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观点,可读性强。总之,该书启发作为学生该如何正确对待学习、知识等,重占有的学习是僵化的,只会机械地记忆知识,而重生存的学习则是要带着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去学习,听到的东西会激起自己的思想,产生新的问题、观念和新的观点。善学者只有保持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的理性,才有可能实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第二位主讲者闫恺妮分享了她阅读的俄国作家赫尔岑(Alexander Herzen)在1842-1843年间写的《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一书。

围绕“科研态度与学术伦理”这一主题,闫恺妮同学通过对《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一书的具体内容详细分析。认为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强劲的笔力、丰富的学识、饱满的激情批判了华而不实的研究者,认为那些对科学一知半解的浪漫主义者、专门主义者、学者的行会等群体,他们表面上是科学的朋友,实际上是科学的敌人,做着有损科学的事。

书中的小论文短小精炼,却又发人深省。闫恺妮同学在展示的最后分享了本书带给她的启示,即要在学习研究中要深入实践,要做对科学有益的人。从该书所采用的论据来看,作者通过四篇论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精通古希腊神话、诗歌、戏剧、宗教历史、建筑知识、历史典故的博学多识的赫尔岑,真正的研究者不应该是专门主义的。同时,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赫尔岑在论文中运用大量比较的方法,使得科学中华而不实的各种表现更加鲜明,突出其特点,运用比较的方法,润物细无声。这种文风、论证逻辑、写作技巧都值得细细品味,认真学习。

对于闫恺妮同学的分享以及针对《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一书的内容,张老师在点评中补充道,一是作者对当时的华而不实者进行归类分析,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用自己设立的一条主线和一套标准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一知半解者的群体、表现、特点及其危害,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清晰化,这是我们今后写作中必须学会的一个基本技能。二是在学术研究中要学会用历史变迁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一种社会现象,在面对一种旧的思潮时要保持客观,结合时代背景,而不应该否定它的历史意义。一个社会思潮在现在是落伍的、有害的,在历史上,它曾经是进步的,推动历史发展的。三是在学术研究的知识储备方面,真正的研究者应该是拥有丰富学识和底蕴的,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之中,需要广泛的阅读,不断从优秀作品中积累学习。四是就是科学研究中应该潜下心来,做真正的研究者,而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不要叶公好龙;同时学术研究不要脱离生活,而是要关注社会实际。最后,作者的文笔优美,语言凝练,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吸引力。这也提示我们论文写作中要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以精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写成学位论文,作者文采上逐步提升自己。

第三位主讲者钟文迪分享了德国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在1794年出版的《论学者的使命》一书。

钟文迪同学分享了《论学者的使命》一书,在系统梳理该书的主要内容之后总结道:作者费希特认为学者的使命其中一个是为社会服务,学者首要做的是“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学者必须对随时变化着的人们的不同需求有广泛的了解并思考出解决这些需求的手段。另一个则是以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为己任,并 “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最后,钟文迪同学谈到该书对自己未来写作的启示:这本书是费希特用哲学思维做引导,进而引出来学者或者说人终其一生需要做的,人生于世的价值在于对知识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前者的知识可做广阔理解,阅历见识皆为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能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去实现自己,完成我们作为“人”终其一生想要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生实现的追求,大抵就是以下两个词“究天际人,澄澈空明”。对于我们来讲这既是境界,也是追求,没有国界,人种的划分,都在为了自己的终极实现而不断地去学习,认知这个广阔的世界,人的追求和实现是无穷的,需要的就是在人生路上一直前行,不断地去认知,带着我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不断地追寻自身的意义。这是作为学者或者是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和目标吧!

张永理老师在点评中补充道:一是我们在今后写作的论文选题与学术研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能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关注和研究真问题,远离伪问题、伪命题、伪学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二是在当今我国伪专家、伪学者粉墨登场的时代,要铭记学者的使命,遵守学者的底线,不跟风,不误导公众,更不能为虎作伥,尤其是在学者的身份与某些利益冲突时候,坚守学者的使命与道德,“宁愿一生默默无闻,也不要欺世盗名”。

【研究生第二课堂介绍】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社会保障专业读书会》是在张永理老师指导下,为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课外开设的公益课程,旨在逐步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术思想、思维逻辑、科学方法和学术规范。读书会的方式是学生通过阅读学术名著发现和找到其中的写作逻辑,在阅读名著之后以课堂PPT展示学习名著中的意识(观念)、思维(逻辑)、态度(伦理)、立场、方法、文风(规范)等方面,按照专题形式进行研读,从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内在逻辑、框架设计、材料选择、论证过程、写作风格、研究方法运用及其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消除出现目前学术研究中的某些不自知的常识性错误,学生在经典著作阅读中获得成长,培养真正具有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的科学规范与素养技能。

张永理老师自2012年起开设公益性硕士生的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由老师开列经典书目阅读清单,并且每半年更新一次阅读书目清单内容,在春季、秋季同期开设,学生根据书单的安排,每2周举行一次,每年16-20次。每次由1-2位学生线下主讲所读名著,老师点评并且补充完善。至今一共举办120多次,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有过短暂中断,2023年初疫情结束后恢复进行。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