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学工 >> 党团学工 >> 正文

研究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 ——“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 2024年第2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08 阅读数:

2024年4月12日上午8:30—11:00,2024年第2期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读书会在研究生院教学图书综合楼0204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围绕“人类认识误区及其纠正”和“公共决策环境、进程及其细节因素”的主题展开,张永理老师主持,由闫凯妮与王佳蕾两位同学主讲。

在“人类认识误区及其纠正”这一主题中,第一位主讲者闫恺妮同学分享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托斯丹·本德·凡勃伦(也有的学者译为“范伯伦”“韦布林”)(Thorstein Bunde Veblen,1857-1929)《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1899)。该书的大陆中文翻译本分别有:胡伊默翻译的《有闲阶级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蔡受百翻译的《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初版,1997、2009、2011、2017、2018等多次再版)、钱厚默翻译的《有闲阶级论》(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赵伯英翻译的《有闲阶级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李华夏翻译的《有闲阶级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程猛翻译的《有闲阶级论》(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何志武和沈晓翻译的《有闲阶级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版)、骆忠武翻译的《有闲阶级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甘平翻译的《有闲阶级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李风华翻译的《有闲阶级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凌复华和彭婧珞翻译的《有闲阶级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任建国导读注释版的《论闲逸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版)等10多个版本。本次读书会选择蔡受百先生翻译的《有闲阶级论》最新再版中文译本。

闫恺妮同学主要从作者简况、写作背景、该书核心内容和阅读启发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作了全书的思维导图。关于该书的核心思想,闫恺妮同学分享主要如下:《有闲阶级论》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体现了作者学术思想上深刻的洞察力,此书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有这么多的中文译本也是鲜见,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该书在中国受关注的程度和它的巨大影响力。“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与“凡勃伦效应”成为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凡勃伦认为,有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该书分析了有闲阶级产生的基础和主要特征:首先,有闲阶级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闲阶级的出现与所有制的起源同时发生,它们是同一组经济力量的结果,是同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一般性事实的不同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一部分人逐渐脱离了物质生产的束缚,成为了有闲阶级。有闲阶级作为上层阶级、特权阶级、有产阶级和富有阶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品味和追求,也会逐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其次,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完全积极的。他们在追求休闲和享受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等。这些行为不仅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还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的精英文化,他们的消费习惯和艺术品味往往能够引领社会的潮流。然而,这种精英文化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保守的力量,例如,有闲阶级所具有的尚武精神和信赖命运不适应工业生产,会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

在概述该书的核心观点后,闫恺妮同学又谈到这本书对自己的启示:

一是凡勃伦在书中采用比较的写作方法,将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相对比,来论证有闲阶级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阻碍作用,批判了有闲阶级对于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加剧社会不平问题。

二是作者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这本书是研究在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基础上怎样形成所谓有闲阶级及其社会地位与作用,它从有闲阶级谈到制度,从心理学和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本书被称为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同时它在社会学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凡勃伦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创造性地从道德伦理视角看待资本主义体系,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旁征博引,论述人类社会生产制度以及金钱制度的发展演化。

三是凡勃伦创造了明显有闲、明显浪费、代理有闲、代理浪费等新概念,明显有闲是指不从事包含生产性的劳动,可以赢得声望,从事不具有任何实用性、远离大众的、短期内不为社会创造任何价值的兴趣爱好。为了进一步显示其优越地位和证明自己的有闲程度,发展出了同样不从事生产性劳动,只服侍于自己的代理有闲制度。有闲阶级的代理有闲就是一批同样不直接从事生产、专门服侍自己的私人奴仆,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体现主人的无上尊荣。明显消费是有闲阶级财富优势的另一种证明。不仅他们的生活消费远远超过维持生存必要和健康所需的最低限度,所消费的物品更是经过挑选和特殊化的商品,例如奢侈品、珍稀物品和质量上乘的物品。

四是这本书也启发了闫恺妮同学对于当前人们沉醉于消费主义陷阱现象的思考。凡勃伦在书中也向我们分析了在社会进程中,有闲阶级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塑造——攀比心。消费主义的浪潮在这种攀比中觉醒,消费者对商品的欲望、需求变成了资本操纵的对象,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但是追求这种大大超越生活需要的消费真的有意义吗?

关于我们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可以借鉴的内容,张老师闫恺妮同学分享的基础上,在点评中补充道:

一是关于该书的标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要准确理解该书标题中的关键词,特别是正标题中的leisure一词和副标题中institution一词。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正标题中的leisure是指time when one is free from work or duties of any kind;免于生产性活动或做事责任,这里的有闲不是指浪费时间或纯闲逸时间(free time,spare time),而是上层阶级的时间不用于从事生产性的工作。副标题中的制度用的是institution而不是system,rule,principle,也要弄清楚。Institution侧重于历史演变角度的习俗等的制度化、俗成化、习俗化、惯例化、制度化(如生活惯例、风俗规则等);System侧重于社会结构或人体结构等的系统化、体系化、制度化(如社会制度、消化系统、理论体系、铁路系统等);Rule侧重于法律、规则等的规则化、法则化、规章化(如规章制度、清规戒律等);Principle侧重于基本信条、本原、道义、科学原理或一般因果律等的准则化、原则化、原理化(如几何原理、宗教信条、道德规范等)。《有闲阶级论》从历史发展分析和制度变迁角度分析有闲阶级的产生、历史演变和在当今的变化状况以及它的地位与作用等。例如,作者把人类历史分为野蛮时代----未开化时代----手工业时代----机器方法时代的制度历史进化过程,并且以此为历史发展脉络分析有闲阶级,契合institution一词。凡勃伦使用institution,这里的制度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发展成了制度,即习俗制度化。把关键词的含义弄明白了,再读这本书的内容就容易多了。我们今后写作中要注意关键词翻译的精确性。(2)要学习该书标题的言简意赅的表述方式,该书正标题本身就是非常新颖、醒目且画龙点睛式的简洁表达。以前从没有哪位学者以“有闲阶级”(the Leisure Class)为标题并且进行系统地理论分析,作者自创the Leisure Class这一原创性基本概念并且深入研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内容新颖,该书标题本身也是最好的开创性研究,是学术研究创新性的典范。

二是关于该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比较分析方法。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得非常充分,并且贯穿全书。凡勃伦在书中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融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将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的生活方式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进行了对比。从不同侧面论述有闲阶级(在全书其它地方也叫上层阶级、上等阶级、贵族阶级、有产阶级、富裕阶级、富有阶级、上流社会、古代的文化阶级等,强调其身份差别和血统论上的高门望族等)与劳动阶级(在全书其它地方也叫下层阶级、贫困阶级、赤贫阶级、技工阶级、下层中产阶级等,强调其苦工贱役、勤奋俭约和贫困、屈服等)。作者还从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有闲阶级的行为,可以看作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一个补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是极其有力的,其直接深入到生产领域,贯穿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控制以及相应的分配领域,可以说抓住了经济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消费领域的分析,凡勃伦融入心理学理论,思考人性是如何影响消费与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丰富了以往经济学理论。(2)历史分析方法。这本书里的制度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发展成了制度,即习俗制度化。作者凡勃伦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野蛮时代----未开化时代----手工业时代----机器时代,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按照历史脉络分析有闲阶级是如何产生,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生产和个人性格。在历史起源上,从财产所有权(金钱关系)基础上论述的有闲阶级的形成、地位和作用(价值),从心理学和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制度的演变过程。(3)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全书中的历史现象梳理来看,凡勃伦以社会心理学(自尊心、虚荣心)为基础,辅之以人种学(性格)、文化史(习惯)、生物学(本能)、自然历史(移民史、殖民史、考古学等)、宗教学(思想)等材料,跨多个学科旁征博引,论述人类社会生产制度以及金钱制度的发展演化,体现了作者凡勃伦广博的视野和丰富的学识。另外提一下:我这里没有提到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1899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社会学刚诞生不久,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

三是关于该书的研究或写作素材。与笛卡尔的纯思辨哲学思考写成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和达尔文环球考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等写出的《物种起源》不同,凡勃伦在研究的取材、素材与论据方面,该书原序第一页就明确告诉读者作者本人“总是尽量凭直接观察或通过尽人皆知的事物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在第九章中作者又说“这里所持的见解,除了对眼前一些日常事实的散漫的观察以外,简直无法获得具体资料的支持。论证要求其完整,似乎就不得不乞助于对日常事实的这类散漫的观察,而在这方面的叙述,即使像这里所做的那样但略举其概要,也很难避免平凡和冗沓之弊。”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甚至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归纳事物后面的本质问题,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性的研究分析能力,颇类似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也许是这本书读者众多、影响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作者在学术研究中关于研究素材的选取有助于我们学术研究中的洞察力、观察力的培育,在生活中发现学术问题,作接地气的研究。

四是关于该书中的学术观点创新。这本书中有很多学术创新点,对我们论文写作有借鉴意义的简单举几例如下:(1)新视角。不同于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论证社会发展,也有别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中生产、交换、成本、利润、市场等为核心的分析,凡勃伦从社会心理(精神层面)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经济行为(劳动行为、生产行为、消费行为),不是从成本—收益、利润、价格的角度分析经济行为及其背后的社会制度及其变迁,侧重于历史性考察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创立了制度经济学,从新视角专门系统研究有闲阶级的方方面面。(2)新词汇(新学术概念)的提出及其阐释。除了前面的“有闲阶级”(即从事非生产性业务如政治、战争、宗教信仰、运动比赛、打猎、学术研究等,不参加一切有实用的工作如体力劳动、生产工作、同谋生直接有关的日常工作等,并且认为生产劳动是低贱的、有损体面的、不雅的、歧视性的、粗鄙的、被蔑视的、惹人厌恶的、低人一等的、不光彩的、在道义上是不允许的、是同高洁的生活不相容的,有闲是一种业务、一种职务、一种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份的、礼俗上的一个必要条件。)还有代理有闲(vicarious leisure)、代理消费、明显有闲、明显浪费等新创立的概念,并且进行详细的界定,严谨规范。(3)对浪费性消费的分析,突破了一般人的常识认知,理论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从纯经济的角度看,在一般人的眼里是纯粹浪费的消费,无益于人类生活的提高或人类幸福。但是从特权阶级、上层阶级、有闲阶级的角度来看,浪费性消费是一种荣誉,是体现身份差别的一种标志,是显示自己的优越和高人一等的一种体现,也是满足竞赛心理和歧视性对比(自尊心和虚荣心)的要求,是博取荣誉的一种手段。明显浪费并不是浪费或精力的误用,而是有闲阶级有目的的刻意追求,以显示自己的优越、高贵、荣誉等,为他们提供了精神福利(炫耀效果),是他们生活方式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符合他们的荣誉性浪费准则和劳力浪费准则。(4)对有闲阶级的特点、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作者通过系统论证得出结论:有闲阶级是一个保守的阶级。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有闲阶级的作用是对社会的动向从中阻挠,保留腐朽、落后的事物。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和人类性格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保守性、寄生性是其基本特征。

五是作者的批判立场和开宗明义点明主题的文风。作者在原序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表明“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这些都为我们今后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在“公共决策环境、进程及其细节因素”主题中,第二位主讲者王佳蕾同学分享了由美国学者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写的《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The March of Folly:From Troy to Vietnam,1984)。本次读书会采用的是孟庆亮翻译的《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中信出版社,2016)中文译本。

王佳蕾的分享内容主要是:在这本书中,这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历史学家塔奇曼选择了最大胆、最强烈的主题,即历史上政府在管理方面无处不在的愚蠢荒唐行径。从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木马到二战后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与撤退,塔奇曼用生动形象的笔触,从众多例子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愚政就是政府无视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一味追求与自身利益相左的政策的行为。该书中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四大著名典型案例:特洛伊战争后该城陷落被屠城(约公元前1193年)、文艺复兴时期教皇的所作所为导致罗马教廷的分裂(1470-1530)、英国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失去美洲殖民地(1763-1783),以及美国政府在越战时期坚持自欺欺人导致溃败与国家创伤(1945-1973),都是自掘陷阱的行为和最终难以自拔,政府的荒唐愚蠢行为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愚政进行曲》中,揭示的一个几乎“反常识”的真相:政治是由最聪明的人组成的,却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每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国领导人,几乎都深知治国之术和权力游戏,却同时陷入惊人的集体愚蠢、迷之自信,这些聪明绝顶的职业政客,亲手将人类文明拖入了毁灭性的大灾难。

随后,王佳蕾同学谈到这本书对自己写作的启示,简要归纳如下:一是角度新颖,读起来生动有趣,也引发读者的思考。塔奇曼擅长书写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引领读者走向历史的另一面。例如,在该书中特洛伊战争不再是恢宏史诗,独立战争也不仅体现了英国的愚蠢和美国的奋进。人类历史中充满了愚蠢和理性的拉锯,遗憾的是,在这本书所探讨的历史案例中,人类的罪恶和非理性占了上风,而由于政府机构、集体统治者们变化无常的决策所带来的恶果,这样的教训至今依然屡屡发生。二是题材广阔,易读性、可读性强。塔奇曼认为自己是个讲故事的人,只不过她讲的确有其事,并非虚构。她主张把历史看作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和言行;相比这些,像社会流动性、合法性、投资比率和工作观念之类的问题是次要的。她反复强调事件、人物以及地域的独特性。

关于对我们写作中的有益借鉴,张老师在点评中重点作了如下补充:

一是关于该书标题。这本书的正标题(The March of Folly)画龙点睛,点明该书主题,副标题清晰明了,限定了该书所探讨的具体内容。结合以前我们读书会中的专著,好的题目都有这些共同的突出特征,我们要学会洋为中用。另外,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也可以看作应急管理、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书,尤其是公共政策方面,是制造风险还是防范风险,还可以把这本书同作者在更早时候(1962年)出版的另外一本书《八月炮火》合在一起读,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多次提到《八月炮火》,称赞说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

二是关于框架结构设计。从该书中目录来看,是典型的总(第一章 背道而驰)—--分(第二章至第五章 四个典型案例分析)--—总(结语 船尾的明灯)的结构安排。这本书结构完整。第一章“背道而驰”引出问题:现实中政府应是由聪明的人来进行管理的,那为什么实际情况是一些领导者愚蠢至极甚至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二章至第五章是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佐证。最后一章“结语”,对第二章到第五章的案例进行总结,概括了政府中的管理者愚蠢的表现及产生原因。第一章“背道而驰”和最后一章“结语”前后呼应,论点凝练和重要结论都在其中,再附加“参考文献”和“索引”,全书结构清晰完整,是案例分析这类研究的范本。

三是关于案例选择与描述。从该书中共选取的四个案例即特洛伊木马屠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英国失去美洲殖民地和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自欺欺人看,是众所皆知的典型案例,符合案例选择的典型性、独特性、显著性、影响性要求。而且作者关于这四个案例的历史叙述及其内在逻辑、对案例中的关键细节、决策人物的性格等的刻画都是案例描述的典范。例如,木马屠城中特洛伊的失败是由于领导者无视风险的存在并且厌恶和躲避风险,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教皇挥霍无度,自私自利从而导致教会的分裂,英国之所以会失去美洲殖民地是因为其不断的引发问题而不去解决,美国在越南战争的表现可以看出美国决策者的傲慢自负。每个案例既相同也不同,侧重点各有差异,但均是“愚政”的典型表现。四个案例介绍详细且不枯燥,作者从一种不同的历史视角来介绍案例,内容十分详细,但因为角度不同,内容显得非常有趣,并不觉得枯燥;四个案例有明显的阶段性,是随着时间递增而选择的案例,这也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愚政”的行为是在不断发生的。这启示我们如何选取案例是有价值的,在作案例分析时,需要严格筛选,选择合适典型的例子。

四是关于反向理性思考。在历史上很多时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统治者是高贵的、英明的。统治者的决策是为民众谋福利的、解决民众的苦难的。作者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反向证明,很多统治者是愚蠢的,其决策及其政府管理不但没有解决危机,反而是引发危机或造成更大的危机;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甚至使原有问题更加恶化;不是救火、灭火,而是火上浇油。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教皇都没有雄才大略,他们的腐败、自私、玩忽职守和无视风险是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的致因。美洲殖民地时期的英国对这块飞地之一的美国的政策实际上起到了缘木求鱼的作用,缓慢积累和不断加深的危机导致了英国的全面失败。在历史的重要时刻,一些关键人物的决策不但使自己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同时还给国家、民族和社会带来灭顶之灾。吊诡的是,历史上很多最聪明的人做出的却是最愚蠢的决策,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负、傲慢、轻敌、无知甚至自我催眠,还有其性格等综合因素的作用。这一点启示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开放心态、培养反向理性思考的习惯至关重要。


附件1:本期阅读书目使用版本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1899),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8。

2、(美)巴巴拉.W.塔奇曼:《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1984),孟庆亮译,中信出版社,2016。


附件2:研究生第二课堂(社会保障专业读书会)介绍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社会保障专业读书会》是在张永理老师指导下,为全日制专业研究生课外开设的公益课程,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术观点与思想、思维逻辑、科学方法和学术研究规范。读书会的方式是学生通过阅读学术名著发现和找到其中的写作与学术研究逻辑,在精读名著之后以课堂PPT展示的方式学习名著中的问题意识(观念)、思维(逻辑)、态度(伦理)、立场、方法、文风(规范)等方面,按照专题形式进行研读,从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内在逻辑、框架设计、材料选择、论证过程、写作风格、研究方法运用及其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探讨,消除目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某些想当然、自不知的常识性低级错误,学生在经典著作阅读中获得成长,培养真正具有初步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的科学规范与素养技能。

张永理老师自2012年起开设公益性硕士生的第二课堂《学术思想与规范的养成》,由老师开列经典书目阅读清单,并且每半年更新一次阅读书目清单内容,在春季、秋季持续开设,学生根据书单的安排,每2周举行一次,每年16-20次。每次由1-3位学生线下根据阅读要求主讲所读名著,介绍名著内容及其对学术研究方面的启示,随后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并且补充完善。至今一共举办130多次,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治政策和老师出国访学有过短暂中断,2023年初新冠疫情结束后恢复读书会活动。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